江苏省肌骨超声质量控制(各关节)
2023-03-02图像采集:
检查者应熟悉肌骨系统的解剖,掌握超声应用解剖学知识,同时了解患者的症状和体征,对于观察目标以及目标周围的结构依序检查。
推荐病变的双侧对比检查,即患侧与健侧的比较。
推荐首先检查无症状侧或者症状比较轻的一侧关节。
观察关节周围的肌腱或韧带时,应注意动态检查,即在关节主动或被动运动时,观察声像图的变化情况。有时,还需结合探头加压试验或改变体位等方法,观察病变的可压缩性以及是否存在肌疝等病变。
正常采图:包括所检查部位的纵切、横切灰阶图,与健侧相应正常部位的双拼对比图,组成关节的肌肉灰阶图,CDFI(图像内要有体标注明具体检查部位)。
病灶采图:
a.神经:病变部位的纵切、横切灰阶图(显示肿胀增粗/受压变细、回声减低/增高、与周围组织有无粘连、包膜连续性有无中断/弯曲、瘤样变、筛网状结构紊乱),与健侧相应部位的双拼对比图,CDFI(图像内要有体标注明具体检查部位)。
b.关节:病变关节的纵切、横切、斜切图(显示关节间隙增宽/缩窄、关节腔积液、骨赘、滑膜增厚、滑膜间隙扩张、韧带增厚)
存储图像和报告单要求:
存储:
应对病变的二维和彩色血流图等常规存储,包括动态图像。必要时,也应存储健侧的对比图像。应标注图像的方位。
检查报告:
包括常规基本信息、声像图表现和超声诊断意见。
声像图描述应包括灰阶和彩色超声表现、病变与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、肌腱或肌肉等动态变化特征等,必要时描述双侧对比检查结果。
对于关节超声检查,应包括是否积液,滑膜厚度和血流、软骨、骨皮质和周围肌腱、韧带等声像图描述。
检查结论部分可明确提示肌腱、肌肉或神经的撕裂、损伤的类型等。但是对于超声检查受限或者显示不完全的结构,例如半月板,不应出现未见异常的诊断。对于风湿免疫性病变,超声可直接提示活动性炎的分级。
一、腕关节和手关节
适应证:
1、腕关节、掌指关节和指间关节疼痛;2、腕关节、掌指关节和指间关节外伤;3、免疫或代谢性病变所致的腕关节、掌指关节和指间关节病变;4、腕部及手部神经病变;5、腕部及手部软组织其他病变,如占位性病变等。
检查内容:
腕关节、掌指关节和指间关节等,以及上述关节周围的肌肉、肌腱、韧带和神经等。
仪器:
推荐使用15-18MHz高频线阵探头。
体位:
检查时患者坐位,面对检查者,腕部及肘部保持放松,水平放在检查床上。对于不能坐位的患者,可平卧于检查床上,上肢置于身体两侧。
检查切面:
腕关节掌侧——腕管结构,掌长肌腱,正中神经
屈肌支持带(腕横韧带),指深、指浅屈肌腱,拇长屈肌腱,手指分别在伸、屈位时动态观察上述肌腱的活动。
正中神经紧邻屈肌支持带深部,上述屈肌腱前方,横切、纵切面检查。观察正中神经的远段逐渐变细并在手部分支,注意有无解剖变异。
内侧面——三角纤维软骨,尺侧腕屈肌腱
观察三角纤维软骨(TFC,triangularfibrocartilage),将探头放置于尺骨茎突处,沿着其远端分别观察TFC的长轴和短轴。
尺侧腕屈肌腱:在旋前和旋后位动态观察有无不全脱位。
腕关节背侧——伸肌腱支持带,舟月韧带
伸肌腱支持带将腕部背面分为六个腔室,内容纳9条肌腱(EPB拇短伸肌腱、APL拇长展肌腱、ECRB桡侧腕短伸肌腱、ECRL桡侧腕长伸肌腱、EPL拇长伸肌腱、EIP示指伸肌腱、EDC指总伸肌腱、EDQ小指伸肌腱、ECU尺侧腕伸肌腱),这些肌腱病变应分别在静态和动态(指伸、屈手指)下双侧对比检查。重点观察肌腱的附着部位。
在舟骨的Lister结节远端观察舟月韧带。
掌指关节、指间关节及指伸肌腱、指屈肌腱、指屈肌腱纤维鞘
单侧5个掌指关节及9个指间关节,从纵切、横切、斜切图观察有无关节积液或滑膜增厚。
二、肘关节
适应证:
1、肘关节疼痛;2、肘关节外伤;3、肘关节运动功能障碍;4、免疫或代谢性病变所致的肘关节病变;5、肘部神经病变;6、肘部周围软组织其他病变,如占位性病变等。
检查内容:
可观察关节积液、滑膜、软骨和骨皮质等,肱二头肌腱、肱三头肌腱、伸肌总腱、屈肌总腱及内外侧副韧带的急慢性损伤和附着点炎等,肘关节的滑囊病变,肘部神经损伤,肘部的皮肤、皮下组织和肌肉病变等。
仪器:
推荐使用7-10MHz或更高频率的高频线阵探头。
检查切面:
肘关节前部
体位:患者坐位,面对检查者,肘关节伸直,前臂旋后放在检查台。可分为尺侧纵向、桡侧纵向及横断面扫查,横断面扫查范围应至少包块肘窝上、下5cm距离。
该处可观察关节腔有无积液和游离体、滑膜有无增厚、关节软骨有无变薄、缺损、有无骨赘等。在前臂旋前和旋后位动态检查桡骨颈凹陷处。
同样方式动态检查肱二头肌腱及其附着部位(桡骨粗隆),前臂旋后时有助于显示桡骨粗隆。
肘前部检查内容还包括正中神经、桡神经和肱肌。
肘关节内侧
体位:肘关节伸直或轻度屈曲,手旋后,前臂用力外翻。
患者手旋后(掌面向前),观察内上髁、屈肌总腱附着部、尺侧副韧带。检查尺侧副韧带的完整性可在手外翻使韧带处于紧张状态时进行。
肘关节外侧
体位:患者拇指向上,双掌合拢,两肘伸展或者单侧屈位,前臂内旋。
检查肱骨外上髁、伸肌总腱附着部、桡侧腕长伸肌。探头在后外侧检查桡侧副韧带。肘关节外侧纵切还可显示肱桡关节,横切可显示环状韧带。
肘关节后方
体位:患者肘关节屈曲90°,手掌向下平撑于检查床上。
该区域可观察肘后部关节隐窝,肱三头肌腱(止于尺骨鹰嘴尖部远侧1cm处),鹰嘴滑囊,尺神经(位于鹰嘴与肱骨内上髁之间)。做屈、伸肘动作时可动态检查尺神经脱位。
三、肩关节
适应证:
1、肩关节疼痛;2、肩关节运动功能障碍;3、肩关节外伤;4、免疫或代谢性病变所致的肩关节病变;5、肩部周围软组织其他病变,如占位性病变等。
检查内容:
包括肩袖结构(包括冈上肌腱、肩胛下肌腱、冈下肌腱和小圆肌腱等)和非肩袖结构(包括肱二头肌长头肌腱、肩部韧带、盂肱关节、肩锁关节、滑囊和盂唇等)。
仪器:
根据患者的体形和目标的深度等,调整或变换探头频率。一般用7-10MHz,检查盂唇等深部结构,体形肥胖、肌肉发达者可适当降低频率,如5-7MHz。
体位:
患者面向检查者,坐在可以调节高度的旋转椅上,检查者可先面向患者,先从前面和内侧面开始,通过旋转椅再依次检查外侧和背部。坐立位可以使受检查者更易使肘关节屈曲至合适的角度,并使背部保持垂直和松弛状态。
肱二头肌长头肌腱
体位:患者坐于检查者对面,肩关节中立位,前臂旋后位(掌面向上),放于大腿上。
横切面,从盂肱关节腔开始,至肌腱和肌腹移行处,然后改为纵切观察长轴。观察肌腱位置,是否位于二头肌沟内,判断脱位、不全脱位和撕裂。
注意探头局部勿加压,避免阻止长头肌腱向外脱位。尽可能使声束垂直于肌腱,避免各向异性伪像。可采用探头远端加压,近端轻抬的方法。
肩胛下肌腱
屈肘90°,肘部紧贴外胸壁,肩关节外旋位。
探头横切从肱骨结节间沟向内侧移动,显示肩胛下肌腱长轴切面。检查时让患者上臂抗阻力外旋,动态扫查有助于肌腱微小撕裂的诊断。
探头旋转90°矢状位扫查显示短轴切面,探头从内侧向外侧移动,直至肌腱在肱骨小结节的止点处。
冈上肌腱和冈下肌腱
冈上肌腱的检查可有两种体位:第一种患者上肢置于身后,屈肘,手掌贴在髂嵴上缘。检查者坐于患者侧面或对面,该体位更易显示肌间-肌肉连接处。
第二种使患者肩关节尽可能内旋,屈肘同时前臂后伸,手背紧贴对侧的后背,肘部紧贴外胸壁,肘窝与胸壁不留空隙。检查者坐于患者正对面,该体位更易发现冈上肌腱微小撕裂。
冈上肌腱和冈下肌腱的长轴,探头倾斜45°,介于冠状切面和纵切面之间,显示肱骨头、颈和大结节,显示长轴后,探头旋转90°再观察短轴。
冈下肌腱和小圆肌腱的后面观
体位:患者前臂放松,放在大腿上,手旋后位,探头置于盂肱关节处,肩胛冈下,可显示二肌腱后缘,显示冈下肌腱时探头稍向下倾斜。
在此位置还可用来观察关节腔内的少量积液,在前臂作内旋、外旋时动态观察冈上肌肉、肌腱和关节积液。
在检查肩袖时,应双侧对比。探头加压。
其他
滑囊增厚,积液,游离体,肌肉和肌腱钙化,骨骼异常,韧带等。
四、髋关节
适应证:
怀疑髋关节腔内病变或髋部局部疼痛、肿胀、活动障碍或活动时弹响者等。
1、运动损伤性或慢性劳损病变
包括肌间损伤、肌肉损伤、肌腱病、转子滑囊炎和髂腰肌滑囊炎等。
2、髋关节腔内病变
反应性关节炎、化脓性关节炎、痛风性关节炎、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样滑囊炎、关节游离体和滑囊骨软骨瘤病等。
3、肿瘤及瘤样病变
包括实性肿物、腱鞘/滑膜囊肿、血肿、脓肿和滑囊积液等。
检查内容:
包括髋关节腔、髋臼唇、髋关节周围的肌肉、肌腱、滑囊和神经等。
仪器:
一般首选线阵超声探头,频率5-12MHz,深部病变可选择3.5-5.0MHz凸阵探头。
体位:
髋关节超声检查可根据病变的不同部位而选择相应的体位。
1、髋前区 仰卧位,大腿轻度外旋
2、髋内侧区 屈膝,髋关节适度外展、外旋
3、髋外侧区 侧卧位,受检侧髋部朝上
4、髋后区 俯卧位,足悬于检查床外
髋前区
此区检查的主要结构为髋关节及其前隐窝、髋臼唇、髂腰肌及其肌腱、髂腰肌滑囊、大腿近段肌肉的起点(股直肌和缝匠肌)、股动静脉、股神经和股外侧皮神经等。
探头平行于股骨颈长轴,斜矢状位扫查可观察股骨头和股骨颈,并在此处探查关节积液。
因髋部弹响就诊者,需让患者做可引发弹响的动作以进行动态检查。该病与髂腰肌肌腱异常有关,应检查髂腰肌肌腱行经耻骨上支前外侧处。
髋关节内侧区
主要检查内收肌群;
检查耻骨肌(附着于股骨小转子下方)。 纵斜切面观察三层内收肌(长收肌、股薄肌、短收肌、大收肌)。
髋关节外侧区
患侧股骨大转子处的肌腱及其周围的滑囊。臀大、中、小肌肉,及肌腱。
髋关节后区
分别长短轴显示臀肌、腘绳肌和坐骨神经。
观察臀肌腱止点处:臀大肌止于转子间线,臀中、小肌止于大转子。
坐骨神经起于坐骨大孔处,位于臀大肌深面,行走于坐骨结节与大转子之间,可追踪坐骨神经的远侧段。
五、膝关节
适应证:
1、膝关节肿胀、疼痛或活动障碍。
2、膝关节周围发现肿块者。
3、膝关节活动局部有弹响者。
4、怀疑骨性关节炎、类风湿关节炎或其他病因所致的关节炎者。
仪器:
检查膝关节前部、内侧和外侧时,可用10MHz以上的线阵探头,检查腘窝时,可用5-10MHz左右的线阵探头或凸阵探头。
膝前区
仰卧位,屈膝30°。
该区检查内容包括:股四头肌腱;髌腱;髌内、外侧支持带、髌骨及股骨远侧端的皮质(做屈膝动作90-30°范围内动态检查)。
滑囊:髌上囊、髌前滑囊、髌下深囊和浅囊。
股四头肌腱:探头纵切置于髌骨上端显示股四头肌腱长轴切面,可见其远端附着于髌骨上缘。
髌腱:探头纵切放置在髌骨下方的中线,显示髌腱的近中段,向下方移动探头检查髌腱的下段及其胫骨粗隆的附着点。检查时应从内向外移动探头检查整个髌腱,探头再旋转90°横切面检查髌腱。
前交叉韧带(ACL):最大屈膝位,探头沿ACL长轴走行角度,可观察到ACL的一部分,即其远端附着于胫骨前内侧关节面平台处。在目前的条件下,超声不作为ACL诊断的可靠性手段,ACL病变诊断应该由MRI完成。
膝内侧区
仰卧位,轻度屈膝和髋关节,髋关节轻度外旋,或取侧卧位检查。
检查内容有:内侧关节腔;内侧副韧带;鹅足肌腱及其滑囊;髌内侧支持带;内侧半月板前角和体部(做膝外翻紧张状态下检查)。
膝内侧副韧带:探头纵切放置在膝内侧,内侧副韧带浅层的上端附着在股骨收肌结节前下方及股骨内上髁。检查时应从前向后依次扫查整个膝内侧副韧带。
超声不作为内侧半月板病变的可靠性检查手段,如超声和临床怀疑该病变,应做MRI。
膝外侧区
仰卧位,膝轻度内旋,或采用侧卧位。俯卧位以检查膝后外侧结构。
从后向前依次有腘肌腱、股二头肌腱、外侧副韧带、髂胫束、滑囊等。
外侧半月板:超声不作为外侧半月板病变的可靠性检查手段,如超声和临床怀疑该病变,应做MRI。
膝后区
俯卧位,下肢伸开,该区域包括腘窝,半膜肌,腓肠肌内、外侧头的肌肉和肌腱,滑囊。
对腘窝囊肿的确诊,应在横切面显示腓肠肌内侧头和半膜肌肌腱,囊肿在二者之间,呈逗号形延伸,与关节腔相通。
该区还有后交叉韧带,斜纵切面显示。
双侧半月板的后角。
六、足踝关节
适应证:
1、软组织损伤和炎症;
2、肌腱和韧带损伤;
3、关节炎,关节积液,滑膜病变;
4、关节内软骨病变(晶体沉积性疾病);
5、软组织包块、组织肿胀;
6、神经卡压;
7、关节内游离体;
8、某些特殊的骨骼损伤;
9、Morton’s神经瘤;
10、足底筋膜炎;
11、异物;
12、其他异常等。
仪器:
采用线阵高频超声探头,常用的探头频率在10MHz左右。对于跖趾关节等小关节和表浅的皮下结节检查,可以选用更高频率的探头。
踝前区
体位:采取仰卧位,屈膝,足底平放于检查床,检查过程中可以适度跖屈以充分显示关节腔。
踝前区肌腱应分别观察长轴和短轴,从近侧端肌肉和肌腱连接处追踪至肌腱远端止点(附着点)处。从内向外,依次为胫骨前肌腱、拇长伸肌腱和趾长伸肌腱。关节前陷凹处探查关节积液。
关节囊前壁附着于胫骨前缘和距骨颈部,呈线状强回声。
胫腓前韧带:外踝上内侧,在远端胫骨和腓骨之间 。外踝骨检查可采用斜的横断面。
踝内侧区
体位:采取仰卧位,屈膝,足底放于检查床上。
该区肌腱,从前向后,依次为胫骨后肌腱、趾长屈肌腱和拇长屈肌腱。应分别观察长轴和短轴,从近侧端肌肉和肌腱连接处追踪至肌腱远端止点(附着点)处。检查过程中应始终注意调整探头角度,使声束于观察目标垂直以避免各向异性伪像。
胫神经检查:平内踝水平,位于前侧的趾长屈肌腱和后方的拇长屈肌腱之间。找到神经后从近侧至远端追踪其走向。
三角韧带,观察其长轴走向,从内踝分别至足舟骨、距骨和跟骨。
踝外侧区
体位:采取仰卧位,屈膝,足底朝向检查床,轻度倒置位。
平外踝水平横断面看到腓骨长肌腱和腓骨短肌腱,再分别观察其长短轴,从近侧端肌肉和肌腱连接处(外踝上方)追踪至肌腱远端止点处。腓骨长肌腱在骰骨沟转向内侧,止于第一跖骨和内侧楔骨。腓骨短肌腱止于第五跖骨。止点处可采用俯卧位观察足底。
踝外侧区的韧带检查,探头置于外踝尖处,前、后斜水平位(horizontal obique)分别显示距腓前和距腓后韧带;后斜垂直位(Posterior vertical oblique)显示跟腓韧带。
踝后区
体位:采取俯卧位,足置于检查床尾足尖下垂。
跟腱应分别长短轴观察,从起始端肌肉(三头肌)-肌腱附着部至止于跟骨后内缘处。做背屈和伸动作,动态观察其有无部分撕裂。
跖肌腱位于跟腱内侧,止于跟骨内后缘。部分人缺如,为正常变异。
跟骨后滑囊:跟腱与跟骨上端之间。
足底筋膜: 起于跟骨结节内缘,发出分支融进入软组织。
趾间
可观察滑囊:位于背侧面。
神经瘤:注意识别神经,与滑囊进行鉴别
七、小儿髋关节
适应证:
1、体格检查或影像学检查发现髋关节有异常或可疑异常。
2、有DDH家族史或遗传史。
3、臀先露。
4、羊水过少等其他胎产式因素。
5、神经肌肉病变(如先天性肌肉斜颈和先天性足部畸形等)。
6、监测应用Pavlik支具或其他固定装置治疗的DDH患儿。
7、DDH超声检查没有绝对禁忌症。
检查时间:
婴幼儿一般应在出生后4-6周内接受超声检查,6个月内的婴幼儿髋关节超声检查结果最为可靠。
仪器:
推荐使用5-7.5MHz或更高频率线阵探头。
髋关节冠状切面
体位:婴儿待检测下肢髋关节生理状态(轻微屈曲15°-20°)、轻度内收膝盖贴近身体中线。
探头于身体长轴保持平行,声束垂直于骨盆矢状面,在股骨大转子处获得髋关节冠状切面标准声像图。
显示股骨头,干骺端,大转子,滑膜皱襞,关节囊,髂骨,髋臼,盂唇,骨缘,髂骨下缘点,软骨。测量α角(平直的髂骨,髂骨下缘点,盂唇),正常值α≥60°。
中立位外侧横切面
显示耻骨、Y形软骨、坐骨、股骨头。在此标准切面测量耻头距≤3.5mm,坐头距≤2.8mm。
屈髋后外侧横切面
显示盂唇、软骨性髋臼、坐骨骨化中心、Y形软骨、耻骨骨化中心、股骨头、大转子、股骨干骺端,在此标准切面上测量头耻距,正常值≤2.8mm。并作稳定试验,髋关节内收动作。
八、周围神经
适应证:
1、外伤性周围神经损伤。
2、神经卡压综合征。
3、神经源性肿瘤。
4、神经感染性病变等。
仪器:
建议使用10MHz以上探头,较深的部位建议使用5MHz以上探头。
检查内容:
观察神经连续性是否完整,神经外膜、神经束膜、神经束等回声有无改变,神经与周围软组织的关系以及神经位置有无异常等。推荐双侧对比检查。